查看原文
其他

徐累:黑暗中,什么都可以想象

知美术馆 2023-12-30

他的画卷上
奇珍异兽低头静默

《偶遇》,徐累

2003,彩墨纸本,86.5 × 65.7 cm


他的思辨中
空间秩序幻变入梦

《世界的床》,徐累
2021,绢本水墨设色,50 × 73 cm


他的作品里

景物万象独立思考


《虚池记》,徐累
2000,纸本水墨设色,65 × 86 cm

起承转合间

画意于心中瞬间明晰


《世界的云和山》,徐累
2021,绢本,90 × 65 cm


他是“幻·季”参展艺术家徐累



徐累,1963年3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84年本科毕业。曾于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从事研究和创作,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硕士生研究导师,并出任北京今日美术馆艺术总监。

徐累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罕见类型,他以杰出的个人才情,将中国传统工笔画融汇各种视觉文化的经典元素,变为一种国际范围认同的当代艺术语境

《空影记》,徐累

2001,纸本水墨设色,58 × 87 cm

中国传统法度、宋画的端然、超现实主义的奇思、波斯风格的绮丽、庞贝壁画的冷寂······徐累将它们巧妙地融合为个人化修辞符号,成为另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觉文本。徐累的绘画更具有一种文化意义,他创造的充满神秘幻想世界,在文人画的图像中增加了虚无、疏离和荒诞感的现代经验表现。

缜密繁复间,画上始终有空寂的留白,邀请观者如抽丝剥茧般,走进画作,步入黑夜,怅然若失。


01


寂静的新潮

何为“实验水墨”?纵观中国画在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改造潮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八五新潮”的美术背景下,水墨一直被视为革新的主要对象,“墨戏”风格也成了前卫表现的矛盾之一,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主义运动之间张力拉满。“实验水墨”的概念也开始盘旋在绘画革新者的脑海之中。

八五美术新潮时期,右起:徐累、吴山专、栗宪廷、丁方,1986


“八五新潮”轰轰烈烈,作为当年的热血青年,徐累是江苏青年美术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那个燃烧着人文热情却缺乏系统知识梳理的时代,艺术界基本上还处在集体无意识的青春期。文学性以及和文学最为相关的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成为了很多新潮美术青年的首选。徐累一九八九年参加现代艺术大展的作品《裂变》和《心肺正常》即是如此。

 《心肺正常》,徐累
1986,纸上丙烯,120 × 184.6 cm

无论采用创新媒介,抑或加入当代叙事,实验水墨的行动者们,总是采取奋进的“显学”姿态,在这现代化的进程中为水墨艺术找寻定位。经过激进纷争的年代,徐累则灵巧一转,延续文学性的脉络发展,并“自觉”保留工笔技法作为语言资源,日益精进,逐渐将自己的反思与表达渗透其中,起承转合,用最直观经典的水墨技法,千变万化出现代种种隐喻。

徐累的“实验水墨”以另一种寂静无声的方式宣告了水墨艺术的无可替代,他的作品引人静观,观者并不寻找创新点或融合的巧思,而是步入空寂舞台,那里有比中西融合革新之法更引人入胜的艺术本真。


02


物非物

徐累的作品中,往往在画的中心,默立着没有仿佛温度感知的生灵,也许是马、鸟、一只慵懒的手,或是一顶帽子,它吸引着观者的目光,却又拒人千里。这便是徐累的画中物象,它们特点鲜明,惟妙惟肖,在对物的细细描绘之后,徐累的修辞观得以显现出来。

《此去经年》,徐累

2009,彩墨纸本,65 × 90 cm


“马”是徐累这些年画中出现最多的一个物象,从帷幕后探出半个身子的马、在水中浸足默立的马、背负青花的马··· ··· 它们将“外面”自囚于“里面”,指向感官,指向精神,中国传统的文学赋意大于马的自然属性。“马”在徐累的画中,变成“空”的承载,一切隐秘的向内思索在马的躯体中流转。

《青花树》,徐累

2008,设色纸本,211 × 120 cm


在徐累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人物,但不缺少人的气息,除了“马”,其他动物也代替了象征的功能,如鹿、鹤、鸟、猫、狗,以流离失所、魂不守舍的样子,成为画面的主角。古诗中的借物喻人,在徐累的画中得到视觉化呈现,而且同文字一般,简省、玄妙。

《月落》,徐累
2009,布面油画,75 × 56 cm


正在知美术馆东方美学大展“幻·季”中呈现的《鹦鹉》一作,本属日常之物的各种元类被摆弄成具有修辞关系的图像,一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造境,唯美画面仿佛是场眷恋回忆的金陵旧梦。徐累以精妙工笔描画南官帽椅及鹦鹉,两旁的帷幔把观者与画中世界区隔,呈现虚拟舞台般的超现实布局。鹦鹉驻停在一对空置的南官帽椅上,面对着看不见的远方。

《鹦鹉》,徐累

1991,水墨设色宣纸,55.3 × 40.5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现场
徐累《鹦鹉》位于“空与觉”展墙右侧


徐累画中的生灵繁杂,人的现形并不会打破这一万物平等,同时人体或其配饰的偶然出现只会加重画面的真实,一切均是点到为止。

《笼中对》,徐累
1994,纸本水墨设色,63 × 51 cm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徐累笔下掩映的物象,并不只所见轮廓。物非物,只是作为理解的起点,格物致“空”,用隐喻到达一个充满空想的奇异世界。

03


间离与秩序

间离的空间关系是徐累的兴趣所在,在物象背后的景象,他同样采用或轻薄或厚重的遮隐,私密场所的空间建构,物与景就在高明的造型与布置中,看似缺乏互动,却浑然天成,描绘着东方旧梦里的秩序。

帷幔是在私密空间中建构一个更私密的空间,它是一种双重的遮挡。不过,徐累并没有将帷幔全部放下,他要么把帷幔全部挂起,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要么挂起部分,形成半遮掩状。所以,帷幔不是为了建构封闭的空间,而是为了开启封闭的空间。

《月幕》,徐累

2011,彩墨纸本,55 × 130 cm

当帷幔消失,徐累的画作中会出现另一种中界划分,不依靠帷幔营造戏剧性的间离效果,上下直接互文,增强了画面的超现实之感。

屏风稍区别于帷幔,从视觉的角度看,它在画面中多被布置于一个半俯视的角度。这样一种半俯视状实际上源自晚明小说的版刻插图,徐累发现,几乎所有的屏风折角都是45度。在徐累的画作中,取自小说插图的屏风已经从白描勾勒的曲折变作立体,有时候它们并不符合透视原理,在画面中显得生硬和突兀,甚至像是区隔空间的几面墙体。

《空城的追忆》,徐累

2005,纸本彩墨,85 × 65 cm


而关于“45度角的秘诀”,徐累说:“视点较高,类似鸟瞰;横向视线呈水平状,渐次上推;斜向远方的弦线,与水平线格交,呈45度角;所有的弦线并行不悖,因此永不交集,无限延伸。”并认为:“45度角是转了角度的中轴线,不偏不倚,代表中国人‘中庸’的准则。”

《世界的重屏》(局部),徐累

2022,绢本,220 × 300 cm


他在构图上沿用这个模件,甚至“阴影”也呈45度角,形成自己独特而蕴理的空间知识,在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则游戏中,施展了一次次起承转合的视觉魔术。

04


重叠现平衡


“赋格”是2015年徐累于苏州博物馆的个展标题,借用巴洛克复调音乐的名称,“赋格”不仅代表了形式结构上“主题”和“副题”的追逐游戏,实际上也是现代、传统和个人的三角关系。

《如影观》,徐累
2011,纸本设色,65 × 211 cm


“赋格”造成的重复与重叠,呈现出特殊文本关系,如《天净沙》描绘的那样,类似长卷的音乐时序,山水的“拓扑”影像,也给观看带来心理情绪上的流动感。
《天净沙》,徐累
2015,设色绢本,88 × 588 cm
横屏左右滑动图片,可浏览全卷


徐累的画中物象丰富,景象重叠,但始终有一种传统的“中庸之道”带来的平衡,不仅指画面上线条的交叠或倚靠,更是画意上虚实相生所呈现出的互辩格局。《霓石》气韵磅礴,在画家常用物象中另辟蹊径,创造出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图样,拱形体现出稳定平衡,霓虹与石头的交融也恰到好处,走进它,仿佛穿越之后,就能到达徐累的画中世界。

《霓石》,徐累
2012-2013,彩墨绢本,260 × 145 cm

《虚归》,徐累

1997,纸本设色,130 × 65 cm


水墨艺术家徐累编织的中式梦境,长练当空,迷雾退散之后,重现形态与秩序。黑夜之中,再次静观,这一切并非那么简单,放松放空之后,微小的触动将引起波涛般汹涌的觉知。这不在画布之上发生,重观,画中景物仍然“内省”,物象剥离了形态,景象变幻着秩序,真正的画意于观者心中瞬间明晰,那是中画与西画的矛盾和解,也是传统与异变的融合瞬间。

重要个展

时间三体——徐累的艺术,尹山湖美术馆,苏州,2023

兴会——徐累个展,南池子美术馆,北京,2021

互 · 徐累个展,玛勃洛画廊,马德里,2018

徐累精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2016

徐累新作展,玛勃洛画廊,纽约,2016

赋格 · 徐累个展,苏州博物馆,苏州,2015

世界的壳——徐累个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3

徐累新作展,Browse & Darby 画廊,伦敦,1997

徐累个展——旧梦新影,艺倡画廊,中国香港,1995


重要群展

幻·季,知美术馆,成都,2023

星象魔法,金鹰美术馆,南京,2023

惟墨维新 · 新东方审美的重塑,金沙艺廊,中国澳门,2022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威尼斯,2022

第十一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21

水墨进行时(2000-2019),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20

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2019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如无特殊标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Artpro,特此致谢。

编辑|贵亦凡
审核|王从卉、Kase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